近年来,罗甸县委、县政府致力于解决广大群众“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的急难愁盼问题,采取资金设备支持、医疗环境改善、“组团式”医疗帮扶等,积极推动罗甸县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基本实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特别是医疗人才的输入,让县域医疗机构焕发生机。
罗甸县人民医院
罗甸县人民医院借助“组团式”医疗帮扶资源,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医疗服务的需求,持续推动重大病的救治取得新突破,大幅降低重大病转诊率,切实降低广大群众医疗就诊的负担。
作为“组团式”帮扶工作队队长,罗甸县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的陈自力,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医者仁心与责任担当。
工作中的陈自力
陈自力,男,44岁,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贵州省肝胆胰脾研究所腔镜治疗及培训中心副主任、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教学副主任、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肝胆外科进修医师负责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导师、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导师、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导师。从事肝胆外科医教研工作十五年。
在罗甸县人民医院的综合住院楼走廊里,记者看到了陈自力,他正前往病房看望一位肝癌患者,病人因腹痛入院。在病房里,他轻声询问患者目前的症状,给患者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并针对患者的病情制定具体的诊疗方案。
手术中的陈自力
“我们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让罗甸县的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质量的医疗服务。”陈自力院长的话语中透露出坚定与自信。自2024年6月上任以来,陈自力院长于2024年6月26日就“领”到了一份专业工作,成功为一名77岁的黄姓女士施行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2024年7月3日,在他的主导下,罗甸县人民医院顺利完成了县域第一例腹腔镜腹膜后肿瘤切除术联合多脏器切除手术,该手术的成功开展,标志着县人民医院腹腔镜微创技术水平再上新台阶。
“腹腔镜腹膜后肿瘤切除术联合多脏器切除手术难度较大,病人当时找到我的时候,我也有点担忧,因为像这种腹膜部的巨大肿瘤,可能涉及到多脏器的切除。”谈到该次手术,陈自力感触颇深。他介绍,该患者是一名69岁的老年女性,手术难度较大,并涉及多脏器切除,情况较为特殊,罗甸县人民医院既往没有做过类似的手术,他经过对相关科室的调研和走访,发现罗甸县人民医院完全具备手术实力,但秉承时间就是生命的原则,他通过充分术前评估,经全院MDT团队讨论后,考虑到患者年龄大,术中可能涉及多器官联合切除、术后康复等综合因素,决定选择微创腔镜手术治疗,在全院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手术顺利完成,患者后期恢复情况良好。
“我们开始的时候,还准备送去贵阳治疗,但陈院长和医务人员说罗甸县人民医院可以做,也给了我们很大的鼓励。同时,考虑到老人身体情况以及路途奔波等各方面因素,最终我们决定就在罗甸做,减少了奔波,现在手术也很成功。”患者家属龙忠友说,他非常感谢罗甸县人民医院全体医护人员的努力。
与“一对一”“一对多”帮带医生在病房查房
“医院要发展,人才是关键。”陈自力除了亲自参与外科疑难手术,成功完成了多例高难度手术外,还重视医院行政管理,他以身兼两职的身份开展工作,从理念更新、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多个方面全面加强医院管理,提升医院综合服务能力。特别是在人才培育方面,采取“师傅带徒弟”“团队带团队”的方式,建立“一对一”“一对多”帮带关系,着力加强罗甸县人民医院医疗骨干培养。
“陈院长不仅亲自指导我们手术,还让我们拜师学艺,鼓励我们积极参加省内外的一些学术交流和研究,在他的带领下,我学到了很多专业知识和技术。”县人民医院外一科主治医师刘海磊说。
自“组团式”帮扶以来,17名帮扶专家与70名骨干医生建立“师带徒”关系,开展新技术50余项,“手把手”帮教开展三四级手术1000余台,实现县人民医院多个外科领域的“零突破”,其中多项技术为县域甚至州内首次开展。同时医院采取“请进来”“派出去”相结合的方式,派出医护人员到帮扶医院等上级三甲医院学习、进修人数96人,引进紧缺专业技术人才44名,并且在“组团式”帮扶专家的带领下开展学术交流6次,专题讲座176次,手术带教1589次,教学查房109次,疑难病例讨论134次。
与医护人员进行沟通
陈自力不仅是一位资深医疗专家和管理“达人”,还是一位学者型高层次人才。他曾获“恩德思医学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肝胆外科优秀医生”“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二等奖”“首届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手术之星”等荣誉,在全省肝胆外科微创领域,率先开展达芬奇机器人在肝胆外科的应用。此外,他还热爱健康科普工作,积极参与科普图书撰写及科普视频宣传工作取得丰硕成果。
“下一步,医院将继续秉承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统筹资源,改善患者的就医环境,提升职工的服务意识;技术上,继续提升科室的增量服务能力;专科建设上,提升科室的行政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推进医院的高质量发展,为全县人民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陈自力表示。